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线学习网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线学习网

思想源

您的位置 |首页>>思想源

“ 战 场 幽 灵 ” 奈 何 挥 之 不 去

来源: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网 点击数:1 【打印】 【返回】

日前,俄罗斯国防部公开表示,在叙利亚城市阿勒颇发现了恐怖分子使用化学武器的证据。此前,美国也通报了多起“伊斯兰国”武装分子使用芥子气这一化学武器开展攻击的行为。事实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就开启了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潘多拉魔盒”。从那时起的一百多年来,化学武器就如同飘荡在战场上空的幽灵,久久挥之不去。
  作为在武器家族中与生物武器、核武器相并列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武器主要利用化学工业合成的毒剂侵入人体,杀伤性强、持续时间长,早已被国际条约所禁止。可是近年来,化学恐怖主义和改头换面的新型化学武器屡见不鲜,如何处理战争遗留的“历史炸弹”也让人们颇费辛劳。
一战开启的潘多拉魔盒
1915年4月22日下午17时左右,一种黄绿色烟雾如同幽灵般出现在守卫伊普尔的协约国军队面前,这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像是寒夜笼罩在水草地上”的烟雾随风飘入英法联军阵地,霎时间人们觉得眼睛、鼻子和喉咙如同被酸性物质烧灼一般,纷纷倒地或四散奔逃。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首次在战场上施放具有现代意义的化学武器,剧毒的氯气直接造成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至少5000人死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类首次使用化学武器,开启了现代意义上化学战这一“潘多拉魔盒”。虽然在现代文明之前,史书中就有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利用沥青和硫磺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攻击敌方的记载,但那时的化学武器方法原始、杀伤作用有限,只是一种辅助作战手段。直到1914年10月,德国和法国军队尝试在战场上使用刺激性毒剂攻击对方,才标志着化学武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作为现代化学武器的“始作俑者”,德国军队虽然还没有完全弄清氯气的性质和毒理,却在显著的作战威力面前频繁将其用于战场。到一战的最后一年,德军炮弹的一半以上都充有毒气。由施放氯气伊始的化学战,很快就发展成人间毒气大战。一时间,光气、双光气和芥子气等毒气相继在夺取战争胜利的野心催化下粉墨登场。从1917年开始,几乎每一次战役都离不开化学武器出场,化学战已经事实上成为一战各战场上的主角。英、法、俄、美等国也以牙还牙,大量使用刺激性、窒息性、糜烂性毒剂等化学武器,甚至率先使用了路易氏毒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化学武器的阴霾愈发浓重。由于不需要大规模资金和技术投入就可快速组建可观的杀伤武器库,化学武器被作为“穷国原子弹”得到大量生产和装备,并在战争中频繁使用。冷战期间,仅美国和苏联掌握的庞大化学武库,数量多达几万吨,足以将地球上的大部分人和动物毁灭。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就对伊朗采取过塔崩、沙林等毒气攻击200余次,直接造成约10万人中毒。
化学武器罪行罄竹难书
  据统计,在因大规模使用现代化学武器而被称为“毒气大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共动用毒剂54种,总释放量高达12.15万吨,直接导致127万余人中毒,超过9万人死亡。战争的幸存者也遭受到身上的巨大创伤。随着军事需求的快速推动,目前化学武器已经形成了包括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和全身中毒性毒剂6类70余种规模的庞大毒库。
  化学武器具有毒性作用强、中毒途径多、持续时间长、杀伤范围广等突出特点。统计数据表明,化学武器的杀伤力是传统弹药杀伤效果的2.3倍,近代化学武器的毒性比一战时更是高出数百倍,一滴针尖大小的VX毒剂通过皮肤吸收后就可以杀死身强力壮的青年人。化学武器使用后,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接触、水和食物传播等多种途径使人体中毒。弹丸爆破后的化学毒剂可随风扩散,可直接作用于大范围地域,并对该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目标产生巨大的毒害作用。
  目前常见的化学武器发射装置主要包括有毒剂的毒烟罐、化学地雷、化学炮弹、航空炸弹、航空布洒器和气溶胶发生器等,一旦使地面、空气或武器装备染毒后,杀伤作用会延续较长时间。为达到战争目的,美军在越南战场使用落叶剂7.8万吨,毒剂7000吨,直接造成150万人不同程度中毒,500多万公顷土地被毁。时至今日,依旧有数百万人因为“橙剂后遗症”而深受其害。
告别“战场幽灵”任重道远
  事实上,自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对化学武器的使用恨之入骨。1925年《日内瓦协定书》中就明确规定,严禁各国在战场上使用毒气。作为维护一己之利和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筹码,协定书在不少国家却成了一纸空文。意大利在侵略埃塞俄比亚时就动用了毒气,日本更是在侵华战争中将毒气作为武器,先后使用毒气战2000余次,直接造成我国超过十万军民死亡。
  近年来,人们对于彻底消除化学武器的呼声越来越高。消除威胁,促进和平已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1992年11月30日,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得到通过,并于1997年4月29日正式生效。《公约》对世界范围内化学武器的销毁进行核查并且确保化学武器及其制作中所用的有毒化学品不再扩散。截至2016年4月,禁化武组织在86个缔约国进行了6194次视察,在全世界宣布的72525吨库存化武战剂中,98%已经销毁并得到核实。
  然而,彻底向“战场幽灵”告别,还有不小的难度。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化学武器“摇身一变”,开始向非致死性的失能武器转变。“失能性”化学毒剂被某些国家列为“非致命剂”而不予裁减。美国于1962年研制的毒剂毕兹,可直接促使人体思维和运动机能发生障碍,从而失去作战能力。游离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中间地带的“生物调节剂”,可使作用对象处于昏睡、紊乱等状态,同样可以作为武器应用于作战。这些新型“失能性”毒剂虽然最终没有杀人,然而直接受害者依旧是一线士兵和无辜平民。
  此外,近年来化学恐怖主义愈演愈烈。由于制备有毒的工业化学品极容易获得,恐怖分子可利用化学武器实施恐怖袭击。1995年3月,日本恐怖组织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列车上制造了“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2人死亡、14人致残、约5500人中毒。“伊斯兰国”曾经在战场上数次使用化学武器,并且拥有制造少量氯气和芥子气等化武的能力。
  化学武器这一反人类文明的战争产物,不但没有成为历史,反而作为一种战争手段反复登场。对于战争狂魔而言,化学武器大大降低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门槛”,可以更容易、更高效地用于战争杀戮,一旦化学武器运用失控,甚至可将整个人类带入灭绝的灾难深渊。人类告别化学武器恶魔,依旧任重道远。

链接
  芥子气由于使用最多、最为普遍和伤害较大,被称作“毒剂之王”。德国、伊拉克在战争中使用过该化学武器,造成大规模伤亡。其凝固点高,作为毒剂,一般不在冬季等气温低的情况下使用;比重大、溶解度小,在水中大都沉于水底,少部分呈油状薄膜漂浮水面,可造成水源长期染毒;容易挥发,毒剂(气)甚至可以透过棉衣,伤害人体,并且极易扩散。正常气候条件下,仅0.2毫克/升的浓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大约有1%的死亡率。其最毒的地方是到今天依然没有特效药治疗,受害者得到的是终生的痛苦。芥子气的中毒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有衍生物被作为化疗药物使用。

上一篇: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厚植绿色生态优势

下一篇:沂 蒙 归 来 思 党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