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线学习网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线学习网

思想源

您的位置 |首页>>思想源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重视三个问题

来源: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网 点击数:1 【打印】 【返回】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截止目前,已有10多个省市推出综合性改革方案或具体改革专项,相关政策措施渐次展开,成效初步显现。但有些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有的地方还没有有力行动起来,有的工作还抓得不够精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性”话题,笔者认为当前有三大问题亟需关注,应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产能“除旧迎新”应注重“去要有章法、补要循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靠走追赶型路子,成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随着这轮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特别是我国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已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实现“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从全国各地推进情况看,一些地方有认识不清、路径偏差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化解过剩产能的盲目性。现阶段,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是我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致命伤,去产能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但从各省市制定去产能的指标看,已远超国家预期目标,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的变异行为:习惯于行政命令,忽视产业发展规律,一味加高去产能指标;虚报或修饰指标,为今后产能上量预留空间;罔顾去产能过程中的负外部性,导致职工安置不当、企业逃费债务等问题。
  培育新产业的冲动性。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违背规律大干快上,低水平重复建设,照样会出现与传统产业一样过剩的情况。这几年,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起云涌,出于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迫切愿望,很多地方不顾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盲目“铺摊子”,致使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面临市场趋于饱和的状态。
  “除旧迎新”必须讲经济学原理、讲辩证法,核心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主导的领域,政府不能越俎代庖替企业决定发展什么、搞多大规模;对生产过剩、经营困难的国企,该停工的也得停工。而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应当掌握好三个平衡:一是在行业基本面上,要懂得市场竞争法则,如果行业过剩10%—20%,这是优胜劣汰的需要;一旦过剩超过20%甚至30%、50%,就会泥沙俱下,出现整体性亏损。二是在控制过剩产能上,要更多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严格把控环境、能耗、安全、质量技术等标准,从源头上堵住新增过剩产能。三是在培育新产业上,要自觉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改变过去凯恩斯主义那套“强刺激”的做法,多采用产业引导基金等市场化方式来支持。
  消化房地产库存既要重“存量端”,更要重“增量端”
  房地产去库存,一头连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头连着老百姓的安居梦想,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人均一套住房为标志,在2013—2014年,我国房地产已出现长周期拐点。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结构性问题突出,区域性分化严重:商品住宅与商业用房库存量都很大,约各占一半,且商业用房的高库存还没引起绝大部分省市的足够警觉;一二线城市供给不足与三四线城市库存高企并存,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回暖,三四线城市并未反弹。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存量端和增量端双向发力,在战略上和战术上同步施策。
  在存量端,要尽快解决好供需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三大累积问题。应采取“五个一批”的办法:一是通过商业用房发展众创空间等业态“调整一批”,二是购买商品住宅用于拆迁安置和棚户区改造“消化一批”,三是通过精准的房地产金融政策“撬动一批”,四是推动商品房降价“刺激一批”,五是发展专业化商品房租赁市场“转换一批”。
  在增量端,要“防、放、控、引”并举。一是在根本上,要防止政府“炒地”、资本“炒房”。调整中央和地方房地产征税权限,扩大中央征税权限;严格财政预算管理,控制土地出让金在政府性基金中的占比;扩大房地产税试点,增加持有环节成本;科学调控住房贷款按揭比,绝不能用加杠杆的办法去库存,更不能搞“零首付”,以致于推高杠杆而产生更大的泡沫。二是在战略上,要放手发展一批大城市。按城市经济理论,大城市投入产出高、综合配套齐、吸纳能力强,只要规划建设搞到位了,也不会出现大的“城市病”。反观小城镇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点多面广,效费比低,综合配套差,对农民工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因此,应加快培育一批100万级人口大城市,如果全国有500个,则可集聚5亿人,会创造出巨大的房地产市场需求。三是在规划上,要加强源头指标管控。按城市发展一般规律,可遵循人均100平方米规划城市建成区、人均30平方米控制商品住宅开发总量、每2万元GDP配置1平方米写字楼、每2万元社零总额配置1平方米商铺、将房地产投资控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左右、商品房楼面地价控制在当期房价的1/3左右等指标,避免摊大饼、粗放式扩张。四是在制度安排上,要增强新市民进城意愿。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核心是农民工买房、租房的钱从何而来?可推广重庆的“地票”交易制度,农民工通过复垦农村宅基地形成“地票”,一般每户可获取10—20万元的增值收益,解决购房租房、子女入学等基本门槛问题。
去杠杆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杠杆是“以小博大”的工具,适度的杠杆可以促进发展,高杠杆、坏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带来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一是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二是产能过剩行业加杠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杠杆不足并存,大型企业杠杆率高“大而不能倒”等问题突出。三是金融体系并非围绕实体经济创新服务,而是热衷于“自我循环”搞高杠杆产品,相互跨界叠加,大大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以上这些风险,在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特别是实体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和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的背景下,已经集中显性化,必须高度警惕。应充分考虑行业、区域、企业的各自差异,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健全市场化股本补充机制。帮助企业增加股本融资,是当前降低企业负债率的战略性措施。一是搞好股权基金投资。如组建10万元的股权投资基金,并按市场化方式投入到各类实体项目中去,就可以使企业负债率下降。二是健全股市基础性制度,使其尽快恢复并增强融资功能。这样两个“轮子”一起转,能够解决投入有效供给的问题,并通过资金链匹配创新链、创新链匹配产业链的方式,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和落后企业淘汰,会比政府人为地调控项目信贷和信贷资源更管用。
  加快PPP模式改革。这是降低和优化政府性负债、引导社会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手段。推进PPP项目,关键不在于项目包装与撮合上,而在于投资收益平衡上,要让社会资本有合理的回报。应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分类设计好PPP操作路径,比如,对完全市场化项目通过经营收费平衡,对具备价格调整空间项目通过调价平衡,对免费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通过政府采购平衡,对地铁等大投资、低收益项目通过加盖物业等土地资源平衡,对高收益项目设定投资回报上限,等等。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无论是“避实就虚”,还是“自加杠杆”,都与现行“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有莫大关系。随着混业经营和产品创新的加快,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极易引发监管套利,形成监管割据。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反思和重塑金融监管体制,不约而同地指向“双峰监管”。为防范我国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亟需重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实现金融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的一体化。
  (作者系重庆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上一篇:增强金融治理能力,提升金融市场化程度

下一篇:集约式反腐败助推法治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