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和取向所在。广东省中山市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因地“改”宜、因民“改”宜,将人民群众的即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推进地方改革发展稳定基层工作的治标与治本有机结合起来,将落实顶层设计与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加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向改革要动力,向制度要红利。努力将消除影响大局与人民群众权益的利益固化藩篱的改革结果,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红利,实现人民群众在增强改革获得感的同时自觉支持改革、主动参与改革、共同推进改革的良性循环,从而为改革提供不竭动力。
做法与成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山市出台一系列重要改革意见和改革方案,着力推出创业、投资、办事、户籍、法治、文化、就学、社保、就医、治安和生态等10多个方面群众认可的改革硬招实招,取得越来越明显的成效。
商事制度改革促进了大众创业。先后出台了商事登记改革工作方案、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后续市场监管工作方案等政策,前置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86项减少为33项,精简了82%。推进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创新推出“助保贷”业务,2014年为202家小微企业累计发放了15.57亿元的贷款。出台“1+N”的全民创业政策,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获评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4以来,全市市场主体由205000个增加至280000个;注册资本(金)达400多亿元,同比增长1.6倍。全民创业、草根创业蔚然成风。
投资体制改革让投资者获益。出台了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制定并联审批的操作细则、办事指南及审批流程图,形成了“1+11”的项目投资体制政策体系,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由260个工作日压缩至55个工作日以内,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由300个工作日缩至75个工作日以内。今年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经贸洽谈会,境内外签约项目投资总额74亿美元,出口贸易成交金额18.85亿美元,国内贸易成交金额62.29亿元人民币,50000名各级各类人才达成或实现在中山就业创业意向,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让人民群众办事更舒心便捷。实施行政审批职能“三集中一分离”改革,即推动市直部门将所有的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科室向市行政服务中心集中,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向网上办事大厅集中。高标准建成面积38000平方米、200个审批窗口的市行政服务中心,全市35个行政审批职能部门的450名工作人员、600个审批事项集中进驻。所有镇区全部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并开通网上办事站,所有行政村建成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单个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办理,社会事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100%。
率先为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员落户城镇进行制度安排。实施农村股份合作制、村一级核算、行政村改居委会3大改革,取消城乡户籍划分,将所有户籍居民及其新生子女、市外新迁入户人员统一登记为“中山市居民户口”。同时在全国率先实施外来人员积分制管理制度,将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纳入积分制管理等措施,截至目前,约15000个外来人员家庭通过积分入户中山,约60000多名外来人员子女通过积分入读公办中小学校。
建设广东依法治省示范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化管理,将全市31个行政执法部门的2600多项行政处罚,量化为7800多项裁量标准,在网上向社会公开。率先成立行政复议委员会,改变过去行政机关在行政复议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模式,实行了“统一受理、集中审查、分别决定”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法律顾问制度镇村两级全覆盖,在24个镇区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室,338名律师进驻全市277个村。
开展文化惠民行动,为市民提供身心休憩的心灵港湾。制定《关于开展全民修身行动的意见》,部署了公民意识培育行动等十大配套行动,全市设立机关、居民(村民)、企业、学校、新中山人、服务业等6大类“修身学堂”1082间,开展活动7000多场次,群众参与达100多万人次。探索“供需对接”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引入热心公益的社会力量办文化。目前,镇镇建有图书馆和健身广场,村村建有农家书屋和健身园,成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市,文化体制改革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办学体制,将镇区普通高中全部收归市级统筹管理,构建市办高中阶段教育、镇区办义务阶段教育的分级办学新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扩大“小升初”电脑派位规模和范围,将全市4所重点中学全部纳入派位学校,并将派位区域由主城区扩大到全市24个镇区。目前,义务教育普及率均为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1.5%,达到发达国家标准,高考录取率连续8年全省第一,荣获“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称号。
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等4大保障一体化改革。目前,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全面实现城乡并轨,达到退休年龄的参保农民,每人每月可领取养老金超过900元,五保户人均供养标准达12000元/年,2014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统一为533元/月。
基层医疗改革破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系列政策,重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体化建设,目前,277个村(居)全部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全市1100多名社区医务人员全部纳入了事业编制管理。探索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试点,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疾病跟踪、预防等个性化服务,基本实现“小病在家门、大病住医院、康复回社区”。
全民治安让人们更有安全感。通过创新全民治安工作机制、娱乐场所无“三害”机制和禁毒工作机制,全市1100多家场所2014年未发生涉“毒赌黄”刑事案件,本地吸毒人员管控率达93.2%,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届获得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长安杯”的城市,中山的创新经验在2014年11月深化平安中国建设会议上向全国推广。
努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机制,按“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实现生态补偿资金在镇区间的横向转移支付。2015年,市镇两级财政安排生态补偿资金1.04亿元,同比增长106%。按“高碳排放多付费,少碳排放有奖励”的原则,在全省率先出台碳排放管理政策,建立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2014年中山空气质量在全国72个大中城市位列第10名,被认定为广东省唯一地级市中“国家生态市”。
体会与认识
积极回应人民关切是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的根本出发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是否有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中山市委越来越深切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彻底破除陈旧的思维定势,努力在经济方面破除各种阻碍人民群众实现选择自由的障碍,彰显公平正义;强化改革思维,就是要强化为保障个人选择自由创造条件的认识,破除制度性约束;强化改革行动,就是要对各种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悖的陈规陋习有自我革命的自觉和壮士断腕的勇气,不惜“为了人民的利益向我开炮”。改革根本目的旨在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坚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就是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热点和难点问题,统筹谋划和务实推进改革举措,使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坚持改革不停顿是持续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的根本途径。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每一项重大改革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触及更多的深层次矛盾,复杂性和难度前所未有,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让人民对未来生活有更加美好的预期,才能形成人民群众更加长久的获得感。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区,中山也率先遇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问题,中山坚持高位求进,坚持不懈地创新体制机制,在更高层面上推进“五位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着力破解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难题,以钉钉子的精神,蹄疾步稳,努力实现率先突破,以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来凝聚全社会最广泛的改革合力。
创新改革成果落地机制是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的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加快推出了“单独两孩”、户籍制度改革、公车改革、简政放权等一大批“接地气”的改革举措,这些宏伟改革蓝图要转化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必须防止“中梗阻”而导致改革走偏走样。中山在改革中意识到,作为地市一级,处于承上启下的中观层面,只有建立强有力的改革成果落地机制,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地狠抓落实,才能使中央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
上一篇:“绿色化”引领转型发展
下一篇:美国的专家咨询体系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