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国家认同是指个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该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国家认同表现为国民对国家具有持久的爱,在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国民能赴汤蹈火,与祖国同甘苦,与同胞共患难。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如果无法使国民确立起对自己的牢固想象,并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国家就缺乏稳固的心理基础,也就很难应对重大变故的考验。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国家认同问题始终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为提升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增进民众的政治认同感。为提升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必须重视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实现。只有使人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人们切实感受到国家之于个人的实实在在的利益,让每个公民现实地感受到国家带来的福祉,才能够使个体自觉自愿地认同国家。为此,我们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有效地贯彻到制度设计、政策规划和社会管理中,将价值观念层面的要求转变为现实,创造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每个公民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众的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上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我们应该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儿女将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传统节庆作为自己的风俗,将“龙”“长城”“黄河”作为自己的标志。这些共同的认同标的汇集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人”特定的身份。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不断强化国民的集体记忆,激发其共属一体的想象。
第三,要强调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当代中国,只有实现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统一,才能使国家认同获得稳固的基础。正因如此,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建构,必须注重中华民族共属一体想象的调动。我们需要在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能为各族人民所认可的共同的文化。使不同民族的人们切实感受到,每个人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每个人也从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步中获得了发展。这一点对于建构出共同的“我们感”,确立不同民族成员的“中国人”身份感至关重要。(2015年6月29日《北京日报》吴玉军)
上一篇:立足中国整体转型升级进行哲学创新
下一篇:一位可敬可亲可学的群众领袖